赖恭(寒恭弘=叶恭弘姐妹复雠记划)


那些年来读书事

赖恭

诸葛亮传 第四章

有容乃大——依法治国而定人心

赖恭

临淄佳丽地,年少习名倡。

似笑唇朱动,非愁眉翠扬。

掩映随竿转,和柔会瑟张。

轻扇屡回指,飞尘亟绕梁。

寄言诸葛相,此曲作难忘。

—— 南朝陈 陆琼 《梁甫吟》

赖恭

第四章 有容乃大

依法治国而定人心

治大国若烹小鲜。诸葛亮一生奉行的治国理念就是依法治国,赏罚分明,公平公正,以此安定人心。一方面,这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治国策略;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为人处世的性格特点,有容乃大,兼容包并,知人善任往往是同一个特质的不同体现。

上位者自有胸怀

治理国家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在刘备攻占益州前后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平之事,面对这些不平之事,诸葛亮总是能安如磐石,进行处理。在治理国家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的利益形成矛盾冲突,如何退让既能保全尊严,又能够和谐共处、更进一步,能体现执政者优秀的品质和能力。

作为后方总管的诸葛亮军政一把抓,在他执政的过程当中,往往能够体现他身为上位者的宽阔胸怀。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三国志 法正传》

正如前文所说,法正作为刘备集团的重要谋臣,以蜀郡太守的职位主管成都机要,他睚眦必报,对于以前刘璋统治时期攻击、诋毁过自己的人,在此时都遭到了他的报复,甚至出现杀人害命的情况,便有人告知诸葛亮:法正现在大权在握,在蜀郡太过纵横,诸葛公作为军师将军,应该迅速告知主公,压制法正的权利和欲望。诸葛亮此时是军师将军,虽然署理左将军府事,重掌大权,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都代表着刘备的意思,是刘备的代执行人,他深深明白法正对于刘备的重要性,因此产生了这段流传至今的对话。

在对话中,诸葛亮反复强调刘备早期的困境,是法正帮助刘备脱困,幡然翱翔。对待有功之臣,不可过于苛责,何况。嗯诸葛亮现在是代刘备执掌大权。在法正收获诸多功劳之后,一旦诸葛亮在刘备面前说法正的短处,难免会让身为主公的刘备怀疑两人已树立山头,进行党争。作为荆州嫡系主要人物的诸葛亮并不适宜出面与法正尖锐对立,而是要呈现出一片和谐共处、携手奋斗的局面,让刘备可以安心专注于军事。

这段话后来流传到了法正的耳中,这位如日中天的谋臣当然明白诸葛亮所担心的是什么,自然而然的也有所收敛,甚至在后来还积极参与蜀科的制定,为蜀地的治理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

这件事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诸葛亮个人,更能从中发现出蜀国的政治基础。有容乃大说的是一个集体,一个上位者的胸怀,而不仅仅是诸葛亮个人,他需要代表刘备呈现出一种兼容包并的态度,如此才能吸纳人才,不以小节将其拒之门外。当然,诸葛亮本人也是如此。宽恕法正,自然也能宽恕其他人。在法律出行之前,绝不可以根据个人的私欲来进行决断。法正因为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常常受人讥讽,以至于他的历史评价,远远低于他的实际才能。但是用人取其才华,道德品质反而是其次要,因此,在《蜀科》尚未出台之前,诸葛亮并没有因此对法正有所干涉,并且法正是蜀郡太守,有权执行自己的公务,只是量刑太过,闹出人命。

《蜀科》制定之后,依法治国得以推行,法正便再也不可能随意处置他人。

第二节 依法治国

关于蜀国的治理策略上,同为刘备的股肱之臣,法正和诸葛亮曾经有很大的分歧。法正认为:刘备刚刚攻克益州,治理百姓应当以宽容为本,让百姓了解刘备的仁德,安居乐业,为刘备提供稳定的基层统治基础,但是诸葛亮却并不这么认为。

诸葛亮认为,益州的吏治腐坏,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刘璋的暗弱,刘璋并不依法治国,而是随心所欲,往往给予臣下很大的操作空间,他的下属不能依法治国,那么百姓就会怨声载道,统治基础就会不稳固。这也是为什么在刘备进入蜀中之后,许多郡县望风而降的根本原因,无法依法治国,就无法服众,没有可以贯彻地方的统治基础。

亮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累,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土,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敝,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

——《资治通鉴 卷六十七》

法正不仅同意,还帮助诸葛亮共同修订《蜀科》这部贯彻蜀汉统治的法律。这部法典成为了蜀汉立国四十余年的地方治理基础,同时为“依法治蜀”提供了法律基础,让诸葛亮的各种政策能够迅速推行下去,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蜀汉执法虽严峻,但公正公平,百姓无怨。

同时,制定《蜀科》的出了军师将军诸葛亮、扬武将军暨蜀郡太守法正之外,还有时任昭文将军的伊籍、左将军西曹掾的刘巴和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一改益州法律松散,人民没有约束之弊端,以推行“以法治蜀”的主张。

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三国志 伊籍传》

依法治国是诸葛亮一生所奉行恪守的治国准则。尽管他设定了较为严苛的法律,但是百姓们安居乐业,奉公守法,并不以严苛的法律为错误,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卓越才能。同时在法正、李严等众多人才的配合下,蜀科得以推行,在今后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稳定了蜀汉的内政,为蜀汉的各项战略举措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任何国家或团体而言,基本准则的制定关系到整个团体的命运。诸葛亮在治国上的核心理念就是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作为社会和国家运行的准绳,上至大臣,下至庶民,都要严格遵循并执行这套基本准绳。上位者可以以此来控制整个团体、国家、社会的走向。而这样简单的执政理念,实行起来却十分困难,放置今天也是社会性、全球性的难题,诸葛亮在当年却可以行之有效,充分说明了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和才能的正确性。

第三节 廉洁奉公,执法严格

在诸葛亮一生治理蜀汉的过程当中,曾经处罚过许多人,但是他基本上可以按照《蜀科》所制定的法律予以酌情考量。在根本上尊重蜀科作为国家根本法律的执行性,同时也根据犯罪者的功劳大小来予以折算,在考虑到依法治国的同时,也尊重犯罪者对国家做出的功劳和贡献,论功行赏,赏罚分明,以此来平衡蜀国上下的面对严刑峻法的畏惧。从而形成一种生态平衡,确保蜀汉这艘大船可以平稳的行驶下去。

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就是各地方的军事行政长官每年向国家推选一到两名人才。作为国家的备用官员,同时两汉时期又盛行儒家经学,以家法和施法进行传播,也就是老师或家长带着学生及晚辈进行学习,因此往往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儒学团体。比如关中的杨家,子子孙孙都是研究儒家经学的,一人当官,其他的杨家子孙也会被各级官员所重视,互相推举、推荐,从而使得杨家成为了历代都出现二千石以上高官的豪族,像杨家这样的大家族还有如黄家(黄香、黄琬)、邓家(邓骘、邓康)、袁家(袁绍、袁术)、崔家(崔寔、崔烈、崔琰)等等,其次如辛家(辛毗、辛评)、陈家(陈寔、陈纪、陈群)、韩家(韩馥)等等,不可胜数,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儒学利益团体,充分把持了中下层官员升级的道路。

而这些官僚世家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之后,开始大肆的进行土地兼并,导致东汉后期民不聊生,农民手上的土地。大为缩减,甚至导致大量的农民人口被这些官僚世家所吞并隐藏,例如西晋消灭蜀汉和东吴之后统计的人口。三国魏曹奂景元四年(263)户口数663423,人口数4432881;三国蜀刘禅炎兴元年(263)户口数280000,人口数940000;三国吴孙皓天纪四年(280)户口数530000,人口数2300000。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户口数2459840,人口数9987935。这充分体现了宗族世家对土地人口的隐藏。

诸葛亮在治理蜀汉前期,大量发掘人口,进行开垦荒地的行为,并且从宗族世家手中夺回人口,将土地和人口还给国家。正是为了增加国家的综合实力。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 诸葛亮传》

同时,作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军政人物的诸葛亮,洁身自好,奉公廉洁,一国丞相去世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在给尚书令李严的一封信中,诸葛亮曾言:“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其廉洁如此,通过上位者效应引导整个蜀汉官僚阶层廉洁奉公。

第四节 忍小事谋大局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刘备获得汉中之战的胜利,曹操在损失了夏侯渊之后,于五月全军撤退,留下张郃等人巩固凉州防线。刘备并未乘胜追击,而是派遣刘封、孟达。出兵上庸,打通汉中和荆州关羽的连接。

建安二十四年秋,群臣进表,请刘备为汉中王。

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今社稷之难,急於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遂於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於先主。

——《三国志 先主传》

在这封奏疏当中,排名第一的并不是关羽,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平西将军马超。马超作为汉庭所封的官员,同样也是位在刘备之下的客将,将其置于群臣第一,体现出这张荐进表的分量,无可厚非。其次是左将军的属官,左将军是刘备的官职,依照汉律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位“三公”级别的将职,左将军下属的两位主要工作负责人,其一是长史许靖,刘备的左将军是汉帝亲封的,许靖又是天下鸿儒,具有足够的威望,左将军长史一职充分说明刘备本身对汉帝的尊奉。故而许靖可以位列第二。其二是营司马,即左将军司马庞羲,是益州人物当中的代表,他列名其上,也表明刘备对益州已经取得了全面统治,收获了益州人的帮助和辅助。而其后的议曹从事中郎射援同样也是汉臣,是北方诸谢的族人,他的兄长射坚曾经是汉灵帝时期的黄门侍郎。这四个人以不同的身份、代表不同的势力,对刘备封王的合法性提供了帮助。

在此,四人之后的诸葛亮,虽然只是军师将军,却是真实的刘备集团第二号核心人物,位置在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和征虏将军张飞之前,这充分说明诸葛亮的地位之高。

并且刘备出任汉中王,以五郡为汉中国,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为自身的法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刘备的升级也是整个刘备集团内部各方势力所共建的,益州人虽然并不愿意接受刘备的统治,但刘备的目标是天下,并不满足于治理益州,这就给了益州人一个和平的信号。

益州人的目标是益州人治理益州,帮助刘备统一天下之后,益州人仍然可以进行自治。一如刘焉、刘璋父子在位时期,在抛出了“一统天下、开创帝业”这样的信号之后,益州、荆州内部的各方势力不约而同的团结了起来,为刘备的大业做出奉献和支持。

有共同的利益目标作为驱使,做大蛋糕,每人都可以分得应有的部分,以此来凝聚人心,获取支持。诸葛亮明知刘备无法占据天时和地利,那唯有占据人和,像曹操一样进封王爵,为自身未来的政治走向提供合理的法统基础——这同样也是人心的筹谋。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司马,以汉中郡、巴郡、蜀郡、广汉郡和犍为郡合为汉中国。刘备回到成都,以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汉中要地。

经过了漫长的斗争,从赤壁之战至汉中之战,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从无所依靠的新野小城,到如今雄踞荆、益二州,诸葛亮的功劳显而易见。因此,刘备虽然信任法正、关羽等人,但是仍然以诸葛亮为股肱,这充分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当中的重要位置。可以说,除了刘备之外,诸葛亮就是整个汉中王国的第二号核心人物。

本该是举国欢庆的重要时刻,却出现了小插曲。

李邈,字汉南,广汉郡郪县(今四川省三台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吏。在刘璋时期,担任牛鞞县长。刘备入蜀后,历任益州从事、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加号安汉将军。可以说刘备集团对刘璋原有的部署十分尊敬,并予以重用。

公元214年(东汉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益州后,领益州牧,任命李邈为益州从事。后来在正旦期间,刘备命令下属官员斟酒庆贺,李邈得以和刘备见面。李邈谴责刘备说:“振威将军(刘璋)以为将军是宗室肺腑,委任将军前来讨伐敌人,大功没能实现,振威将军却先于敌人灭亡;我认为将军夺取益州,是很不合适的。”刘备又问:“如果你知道我这样做是不合适的,那么为什么不去帮助刘璋呢?”李邈回答说:“不是不敢帮助,而是实力不足。”执法官员将要杀李邈,诸葛亮为李邈求情,因此李邈得免一死。

……先主领牧,(邈)为从事。正旦命行酒,得进见,让先主曰:“振威以将军宗室肺腑,委以讨贼,元功未效,先寇而灭。邈以将军之取鄙州,甚为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有司将杀之,诸葛亮为请,得免。

——《华阳国志·卷十》

李朝(?—222年),字伟南、李邵(?-225年),字永南,李氏兄弟四人,除了早夭的弟弟之外,李朝、李邵、李邈都先后出任蜀汉官员。南朝裴松之研究蜀汉历史时认为:“以(李)朝、(李)邵及早亡者为三龙。(李)邈之狂直,不得在此数。”并且,蜀汉名臣杨戏在评价蜀汉群臣时也给予了李氏兄弟极高的评价:永南耽思,伟南笃常,济济脩志,蜀之芬香。唯独对于李邈既狂放又耿直,在益州本土人民的认知中就与李朝、李邵不同,从而得了“狂且直”的并不能很好地体会蜀汉的治国政策,如没有诸葛亮的劝解,已经被刘备所杀。

诸葛亮的目标是忍小事而谋大局,李邈作为益州本土的士族,门生弟子同气连枝,尤其是他的哥哥和弟弟,在当地被称为“三龙”,李邵和李朝先后都在蜀汉任职,并且成为蜀汉重要的政治官员。所以,在考虑到当地的政治基础薄弱之后,诸葛亮并不建议刘备擅自诛杀益州本土人士,尤其是李氏兄弟这样具有名望的士人,更应该以礼尊之。

并且从“李邈事件”当中也可以看出,刘备是掠夺了同宗刘璋的基业才得以立足,本身并不是非常光彩的事情。作为士人代表之一的李邈够说出这样的话,表明益州朝野上下对刘备依然有一定的偏见。刘备掠夺同宗基业,也是其政治人生中难以抹去的污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更应该削减这污点对蜀汉合法统治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正是有诸葛亮的查漏补缺,刘备集团得以在汉中站稳脚跟,进行合理且长久的统治。

赖恭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