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浑(郑浑是哪里人)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最感兴趣的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想想看,刘关张三位合起来都打不过吕布一个,那吕布武功该有多高,该有多厉害。成年了看史书上记载,吕布与王允合谋,诛杀董卓,迁奋武将军、仪同三司,进封温侯 。与王允共同执掌朝政。没隔多久被董卓旧部击败,吕布逃离长安。先投袁术,被袁术拒绝。改投袁绍,被袁绍猜忌。于是去依附张杨。

郑浑

年画三英战吕布

其后的几年间,吕布依仗着自己的实力,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联络而进入兖州,占据濮阳,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在地方割据势力中占据了中原战略要地,成为东汉末年群雄之一。

东汉末年腐朽的统治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了“黄巾起义”。为了镇压“黄巾起义”,灵帝改变了地方行政制度,扩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地主武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强占地盘,从而形成一股股割据势力,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汉灵帝去世,即位的皇帝年幼,难以主政。外戚同宦官两股势力又在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中丧失殆尽,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引发了各方势力为争夺中央大权的混战,促进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在那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代,个人的武功高强不会有多大作为,手里的武装力量是硬实力,一切要以自己所拥有的军事力量来说话。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吕布占据了战略枢纽,手里的军事力量应该是最大的因素。

在吕布依附董卓之前,他的上级是丁原,吕布的身份是并州刺史兼骑都尉。“骑都尉”的设置始于汉武帝。其最早的职责是掌监羽林骑,也就是指挥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职官名称。按照东汉末年担任这个职官的曹操、董卓、公孙瓒、徐晃、夏侯渊等等来看,应该是与骑兵军队有关的。吕布在并州时应该就是并州骑兵的统帅。

郑浑

丁原在历史的记载只有《三国志·吕布传》里寥寥数言。“原子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中平六年(189年),时任并州刺史的丁原担任骑都尉,在河内驻扎,任命吕布为主簿,对吕布非常信任。汉灵帝死后,丁原接到大将军何进的征召,率领军队到洛阳,密谋诛杀宦官,被任命为执金吾。执金吾与九卿是同等地位的,属于朝廷高官。但在当上执金吾没多久,丁原就和董卓产生了矛盾,吕布也被收买,在变乱中被吕布杀死。丁原进军洛阳时率领的并州骑兵便由吕布承继了,并跟随着投奔了董卓。到后来董卓死后,吕布带着这一支骑兵逃出去了。《三国志·吕布传》记述:“将百余骑出武关,欲诣袁术。”这几百人的骑兵就是吕布的发家之本。

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区区几百人的骑兵根本不具备与任何一方地方势力的较量。吕布的为人也不具备延揽人才的魅力。只有一种可能,吕布在不断的招募兵员的过程中,这区区几百人的骑兵成了教员,示范的具体样板。在后来的一系列征伐中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这区区几百人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吗。心中是有疑问的。

退休之后,在学习和翻找一些有关地方史的资料中,在张鹤泉的《东汉时期的屯驻营兵》一文中,看到了这样一段“《续汉书》卷一一四《百官志一》刘昭注引应劭《汉官》:‘世祖以幽、并州兵骑定天下,故于黎阳立营,以谒者监之,兵骑千人,复除甚重。’”

郑浑

郑浑

应劭是东汉学者,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后任泰山郡太守。应劭博学多识,著作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汉官仪》是两汉典章制度汇集。因当时战乱不已,旧章湮没,应劭便缀集旧闻成书,作为朝廷典章制度之参考。是研究汉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应劭在这里讲述了西汉末年,汉光武帝刘秀“以幽、并州兵骑定天下”。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刘秀平定天下,靠的就是“并州兵骑”。刘秀即位后,为适应军事防卫的需要,进行了兵制改革,废除了地方各郡的地方兵,在边郡和内郡设置了屯驻营兵。“故于黎阳立营,以谒者监之,兵骑千人,复除甚重。”在地方设置营兵,作为屯驻地方的军事防卫力量,是国家设在地方上的常备军。由地方军事官员统领。至于黎阳营的统辖,国家派谒者作为监军来控制黎阳营,并没有规定具体的统辖官。这显然是国家对黎阳营的特殊管理方式。也是对“并州兵骑”这支精锐的重点关注。

郑浑

东汉时期,边郡有比较大规模的战事,内郡的营兵是重要的参战力量。《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将北军五营、黎阳、雍营、三辅积射及边兵羌胡三万人讨之。”很明显,黎阳营在东汉朝廷中是对外征战的重要军事力量。东汉的营兵分为内郡和外郡,黎阳营属于内郡。看来汉光武帝刘秀设置黎阳营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样一支对内拱卫都城,对外征战的重要军事力量,竟然来源于汉光武帝刘秀“定天下”的“幽、并州兵骑”。

郑浑

并州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并州境内游牧民族分布较多,像匈奴、乌桓、鲜卑、羌人在并州都各有势力范围。纵观并州的历史,自始至终就是一部战争史。政权割裂时期,这里成为各个朝廷利益冲突、彼此吞并的战场。政权一统时,这里又成为国家与北方游牧民族针锋相对的焦点。匈奴、鲜卑、西羌、突厥等游牧民族南下必经并州。战事的频繁,使百姓的生活、生命、自由都要靠鲜血来换,因此并州百姓剽悍善斗。在当时人们眼里,如《三国志》卷16《魏书·郑浑传》注引张璠《汉纪》:“……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后汉书》卷70《郑太传》:“……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并州是产生“强勇”之士的地区。

并州并不是仅仅从上到下都有一种剽悍的风气。因为需要经常和游牧民族作战,并州人从教训中向游牧民族学习。骑射是并州人学习和模仿的首选。游牧民族在战争时行动迅捷、变换灵活等特点都是建立在骑兵的基础上。残酷的生存环境,迫使并州男人几乎都能横刀跃马、举弓搭箭,练就了足以与来犯者匹敌的本领。这样的大环境下,由这些百姓组建的军队,除了与游牧民族的军队抗衡外,在军阀割据中,面对着步兵为主的军事力量,优势就不是一点点了。

汉光武帝设置的黎阳营以凉州、并州的骑兵为基础,无论是从传承的角度,还是为了保持最强的战斗力,其兵员的来源也应该是以凉州、并州为主。在整个东汉时期,并州兵骑的影响一直延续了下来。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为控制朝政,诛杀宦官,秘密召集带兵进京的丁原、董卓官职就是并州刺史、并州牧。《后汉纪·卷25》载“天子以责让,(董)卓不受诏,选五千骑将自河津渡。”董卓进军洛阳带的兵马只有五千人。董卓利诱吕布杀害丁原后,丁原率领的并州兵马由吕布带领亦归顺董卓。按当时洛阳的情况,丁原的并州兵马应该不会超过董卓的五千人。但是就是这不到万人的并州、凉州军队,面对着十九位地方实力派组成的讨董联盟的数十万大军,竟然丝毫不落下风。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定天下”的“幽、并州兵骑”在一百年后仍然雄凤不减。

吕布在帮助王允诛杀董卓后两个月,董卓旧部李傕和郭汜召集旧日兵马,攻入京城,吕布战败,于是率百余骑兵杀出武关。并州兵骑这次的战败有着两方面的原因。董卓旧部李傕统领的“飞熊军”是东汉末年董卓的私人精锐部队,是西凉军的精锐组成。其二李傕“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李傕进攻长安时,已经聚集有十万兵马。西凉军的精锐已经可以与并州兵骑相匹敌,再加上十倍于己的军力,战斗又是在城市中进行,巷战发挥不出骑兵的特长,吕布率领的并州兵骑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即使是在这次败走,吕布也展示了并州兵骑的马上近身搏斗。《三国志》载“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郭汜是凉州名将。在没有马镫的东汉,这种在战马上的近身搏斗需要搏斗者具有非常高超的骑术,这样才能边操控战马边在马上战斗。吕布以矛刺中郭汜,郭汜被左右军队所救,吕布的表现间接的说明了并州兵骑具有高超的骑术,同时拥有在战马上近身作战的技能。

吕布投靠袁绍后,手下只有不满一千的骑兵,这一批骑兵显而易见都是并州兵骑,而且还都是在长安之乱中幸存下来的精锐。在袁绍派吕布和黑山贼张燕的对决中,并州兵骑以自己独特的作战方式大败张燕。《后汉书》载“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当时张燕这边有着万余精兵,吕布依靠着精锐的并州兵骑,经常率领着数十名骑兵组成的小规模骑兵队杀向敌阵,对敌人进行斩首战术。每次出战就有斩获。吕布这样纵横驰骋了十余天,张燕军的军心大乱,而且军官力量损失惨重,被迫撤军。这种在平原交战之时以小规模部队出击,凭借着并州兵骑高超的骑术和战马的速度在野战中逐渐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的战术充分显示了并州兵骑的过人之处。

郑浑

郑浑

吕布的失败在于放弃了并州兵骑的作战特长。吕布不听陈宫的建议,不是充分发挥并州兵骑野战的优势,而选择据城固守,最终在白门楼上惨死。

吕布之后,并州军事集团的主要将领张辽投降了曹操。张辽的投降是带领着一直跟着自己的几千兵马,也就是并州兵骑的一部分。

郑浑

张辽塑像

张辽这位并州人,非常熟悉并州兵骑的作战方式。归顺曹操后,与曹操北伐时突然与敌兵遭遇。曹操军队的主力还在后方,尚未到达前线,而曹操身边只有少量的军队。“左右皆惧”,曹军将士们希望等待后续部队。这时深知以前并州兵骑作战方式的张辽挺身而出,劝说曹操应当立刻进行交战,而不是等待后援。《三国志·张辽传》载“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张辽带领着小股精锐骑兵进攻,直接就击杀对方主将,这支骑兵应该是跟随张辽的并州兵骑的一部分。

郑浑

郑浑

年画张辽威震逍遥津

在其后的逍遥津之战中,张辽把并州兵骑的作战方式运用到了极致。面对孙权的十万大军,张辽从七千人里边精心挑选了八百名将士,《三国志》载“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这一战差一点击杀孙权,孙权被张辽吓破了胆,最后仓皇而逃。《魏书》记载“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由此有了“张辽止啼。”这个成语典故。

并州人的这种尚武、剽悍一直延续到了北宋灭亡。唐代的“中军一队三千骑,尽是并州游侠儿。”宋代的“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直接道出了并州健儿的刚猛与剽悍。北宋灭亡,北方被金朝控制,并州成为游牧民族管理之下,并州兵骑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表里山河三部曲》,重新认识山西,发现太行、黄河、长城之美。《长城·民族魂》、《黄河·摇篮曲》、《太行·天下脊》,近1000页精美设计,900幅超级大片,数十幅专业地图,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深度的人文精神探寻表里山河的完整镜像,欢迎下单品鉴!

郑浑

点击上图可购买表里山河三部曲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作者其它作品: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