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玖(玖梅花)


《儒林外史》的创作

鲁迅说:“《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

吴敬梓 (1701-1754)

1、吴敬梓的生平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秦淮寓客,又号文木老人,安徵全椒县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吴敬梓23岁进学(秀才),同年继父吴霖起去世。吴敬梓性格豪爽,仗义疏财,不善治家,未几而遗产殆尽。乡试“文章大好人大怪”,屡试不第,为本族富户所歧视,吴敬梓不堪冷眼,于33岁客居南京,又联合同道修葺雨花台先贤祠,因费用不够,卖掉了全椒老屋。晚年生活日益困顿,靠买文和朋友接济度日,以至以书易米。冬季苦寒,与朋友汪京门,樊圣谟等夜晚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谓之“暖足”54岁逝于扬州。

2、思想

吴敬梓生活于康、雍、乾年间,正值清王朝控制思想的政策取得效果,人民反清情绪受到压抑,科举八股深入人心的时代,吴在苏、皖地区广交士大夫,且本人在穷达、升沉之间有过长期、痛苦的思想斗争。加之家庭破败,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的真面目有所了解,他越来越蔑视八股取士制度而最终彻底打消了向上爬的念头。他不顾流俗的非议,忍受着穷苦的煎熬,冲决了八股科举的罗网,由这种制度的忠臣肖子变为了二臣逆子,表现了初步的民主思想。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看不到也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只能把古代的儒家学说理想化,企图以此来挽救世风,这种不切实际的复古主张,于时无补,于世无益。

3、创作

梅玖

吴敬梓晚年爱好治经,著有《诗说》七卷 ( 已佚 ) 。五十一岁时,乾隆南巡,别人夹道拜迎,他却 “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一种鄙薄的态度。五十四岁时,在扬州结束了他穷愁潦倒的一生。《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现存最早的卧闲草堂刻本,共五十六回,末回乃后人伪作(见金和《儒林外史跋》)。

除《儒林外史》外,吴敬梓还有《文木山房集》四卷等诗文作品。

《儒林外史》的批判精神

《儒林外史》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封建制度走向崩溃时黑暗社会的种种丑态,并予以强烈的讽刺,其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其一,封建末世的真实写照。

《儒林外史》批判的笔锋指向了整个封建末世。首先是抨击了贪官污吏。南昌太守王惠集残暴、狡诈、贪婪于一身,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上任伊始,就问地方出产,词讼通融。他的衙门内只听见“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大贪官,“各上司访问,都道是江西第一能员”,“朝廷就把他推升了南赣道”。高要县的汤知县,每年也要搜刮银子八千两。从这些贪官污吏身上,可以看到封建末世的政治、吏治是如何漆黑一团。与贪官污吏相勾结的是那些土豪劣绅,如严贡生、张静斋、方老六等。严贡生一贯鱼肉乡里,他欠厨予的钱、屠户的钱,克扣吹鼓手的工钱,还强占邻居家的肥猪,讹诈船家的船钱,是一个十足的恶霸兼无赖。这些人正是贪官污吏的社会基础。在揭露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同时,作者还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礼教。范进母丧期间做客时装模作样地不用银镶筷或象牙筷,却用竹筷“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是对举人老爷封建孝道的虚伪性的讽刺。王玉辉竭力支持女儿殉夫,说什么“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女儿死后,他仰天大笑:“死的好,死的好!”这是对封建节烈现毒害民众的深刻揭露。

梅玖

其二,儒林群丑的讽刺画卷。

《儒林外史}在全面批判封建末世的前提下,“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描写了许许多多的士人被科举制熏染得人性灭绝、思想僵化、灵魂空虚、智能低下。周进因不能参加乡试而悲不自胜、头撞号板、昏厥于地;范进因考中举人而大喜过望、痰迷心窍、发疯发狂。这一个号啕痛哭,那一个疯狂大笑,生动地表现了八股世界两个悲剧主人公的变态心理。而鲁小姐在对丈夫失望之后,将科举成名的希望寄托在四岁的儿子身上,每晚“课儿子到三四更鼓”,则更为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对内帏妇幼的毒害。在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的同时,作者还揭示了科举制本身的虚伪性与腐朽性。大批举人、进士不学无术,科场舞弊屡见不鲜、花样翻新。而科举制的副产品便是形形色色的“名士”,如景兰江、支剑峰等无聊文人,娄三、娄四等豪华公子,杜慎卿等风流才士,卫体善等八股选家,还有匡超人那样的堕落青年,马二先生那样的自欺欺人者。他们全都是科举制的受害者,其中有些人又成为科举制的帮凶。

其三,文人之厄的沉痛见证。

一部《儒林外史》,从表面上看,写的是儒林丑史,从实质上看,写的却是儒林痛史。全书开始时,作者就借王冕之口说:“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这个法(指八股)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作品通过一系列典型形象,触目惊心地展示了巨大的厄运笼罩着一代文人,他们的思想被禁锢了,智能被破坏了,道德被腐蚀了,而罪魁祸首正是科举制、八股制。小说中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是八股取士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作者批判的锋芒正是通过这些可怜虫而指向了罪恶的科举制度。

其四,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不仅批判了那腐朽社会的苦痛现实,而且还翘首那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这可以从书中所描写的一些理想人物身上找到根据。这里有蔑视功名富贵、否定八股科举、自甘隐逸的高士王冕,还有真儒、淳儒、君子儒虞育德、迟衡山、庄绍光、武正字等。这里有身体力行、实践着“礼乐兵农”的萧云仙,还有傲然独立于儒林群丑之外、敢于离经叛道的封建逆子杜少卿;这里有冲出封建牢笼、自食其力的奇女子沈琼枝,还有持身洁白、追求自由的市井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领会到蕴藏在作者心头的一种超越旧时代的希望、勇气和力量。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荒唐

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随着王朝在军事政治上的步步取得成功,它的文化统治的毒害也愈来愈深。文士们醉心举业、八股文之外,百不经意。吴敬梓十分憎恶当时土子的热中科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把希望寄托在落拓不得意的文士和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身上。怀着这种心情,他写出了这部卓绝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儒林外史》揭露、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荒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描写各类文人的生活和精神面目,反思儒林命运

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如周进、范进、梅玖);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如严贡生、汤知县、王惠太守);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如杨执中、权勿用、杜慎卿、娄三、娄四公子);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如王冕、杜少卿、庄征君、虞育德)。这段话说明了小说的主题。作品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并旁及当时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至整个社会风尚的。

梅玖

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 “ 敷陈大义” 、 “ 隐括全文 ” ,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于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来往。作者通过王冕的口,抨击了科举制度, “ 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就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 。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 “ 文行出处 ” ,才能免于 “ 功名富贵 ” 的牢笼,堪称 “ 品地最上一层 ” 。这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2 、揭露科举制度对文人心灵的毒害,揭示他们热中科举的原因。

作品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中科举的原因。六十多岁的周进,因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受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科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 “ 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 ” 。后来连教馆之职也失去了,只得给商人记帐。当他一见贡院号板,就禁不住万感俱发,一头撞去,哭得死去活来。而当商人们答应替他捐个监生时,他竟爬到地上磕头说: “ 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 范进也是个连考二十余次都没有考取的老童生,发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只得抱了正在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 “ 拍着手大笑道: ‘ 噫 ! 好 ! 我中了 !'” 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之后他才清醒过来。从此他就 “ 平步登天 ” ,有许多人来奉承他,不到两三个月,田产房屋,奴仆丫鬟都有了。由此可见,士子们热中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臧蓼斋说他为什么要拚命花钱补个禀生时说道: “ 禀生,一来中的多,中了就做官。就是不中,十几年贡了,朝廷试过,就是去做知县推官,穿螺蛳结底的靴,坐堂、洒签、打人 ” 。它也清楚表明了这一点。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作品中的马二先生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 “ 举业二字是从古至今人人必要做的 …… 就是孔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 ‘ 言寡尤,行寡悔 ' 的话。何也 ? 就日日讲究 ‘ 言寡尤,行寡悔 ' ,那个给你官做 ?” 另一个人物鲁编修认为: “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 。在他的影响下,女儿鲁小姐也在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八股文。甚至因丈夫对八股 “ 不甚在行 ” 而愁眉泪眼,怨他误了自己的终身。

匡超人出身贫困,原本也还纯洁朴实,用自己的劳动来养活父母。自从听了马二先生的 “ 劝导 ” 后,便逐渐热中举业,后来得到李知县的赏识,追求功名富贵之心更热切了。为了府考,竟丢下重病的父亲。当他考取秀才后,就在杭州与那批斗方名士鬼混,选文章、骗饭吃。还跟恶棍潘三一起,假刻图章,短截公文,设计代考。以后又到京城攀高结贵,抛弃结发妻子,并恬不知耻地说: “ 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又何妨 !” 就这样,作者通过对一连串人物活动的描写,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 !

3 、揭露文人的丑行,批判儒林道德的沦丧

《儒林外史》可以说是一部《儒林丑史》,作品描写了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王惠当了南昌太守,一到任就问: “ 地方人情,可有什么出产 ? 词讼里可也略有些什么通融 ?” 他念念不忘的是 “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衙门里就满是 “ 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 , “ 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利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 。高要县的汤知县为了表示 “ 清廉 ” ,竟枷死了向他行贿五十斤牛肉的回教老师父,引起回民鸣锣罢市。彭泽县大姑塘附近两只盐船被抢,告到县里,反而挨了知县的二十大板。这些官吏就凭藉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性。即使不作官,他们也能以贡生、举人的特权,通过同年或师生关系,勾结官府,鱼肉人民。退仕的张静斋就是本乡的恶棍。严贡生横行乡里,他强圈别人的猪,没有借给别人钱却向人要利息,讹诈船家,霸占亲弟弟严监生的产业,是个典型的恶棍无赖。

梅玖

在讽刺举业中人物的同时,作品还用了大量篇幅刻划那些 “ 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 ” 的人物。他们大都是科名功名不得意的读书人,他们以风流名士自居,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娄三、娄四公子因功名失意,满腹牢骚,回到家乡,自命为少年名士,把那些假名士、假高人、假侠客尊为上宾,结果落了一场没趣。无数斗方名士靠胡诌几句诗,沽名钓誉。连医生赵雪斋,开头巾店的景兰江,盐务巡商支剑峰也假托名士,趋炎附势。作品通过他们的所谓诗酒风流的生活和招摇撞骗的行径,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士们的生活真实,指责了科举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

除了描写讽刺儒林群丑外,小说还揭示了一些承平表象下的黑暗现实。官府衙门从上到下贪污索贿成风。所谓 “ 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有了钱就是官” 。万青山因此由假中书变成了真中书。像潘三这类的差役,也处处为非作歹,把持官府,包揽诉讼。而真正做些好事,较为清廉的官吏,却往往没有好结果。清官肖云仙被罚款,清官汤镇台被贬职。至于广大淳朴善良的人民生活更是痛苦。小说中出现了投水自杀的农民,无法安葬母亲的杨裁缝,卖了儿子的倪老爹、山中剪径的木耐夫妇,作者都以深切的同情,描绘了他们活不下去的惨境。

三、理想文士的探求与市井奇人

(一)真儒与实学思想:吴敬梓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儒林外史》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有迟衡山,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回世道人心;有庄绍光,无心于仕途,专门读书;有好称‘真儒’、‘大圣人’,致力于以德化人的虞育德;他们正直淡泊,襟怀坦白,轻视富贵功名,鄙视八股科举;同情人们疾苦,反对风水迷信。而“真儒”、“贤人”的“风流云散”,则宣告了作者理想的破灭,表现出对儒林的失望。

(二)金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作者在全书末尾写了“四大奇人”。一是季遐年,不贪富贵,不慕荣华,清高绝俗。二是王太,他是一个棋手,能把天下的大国手打败,说明了奇才反在市井间。三是开茶馆却喜爱绘画读书的盖宽,他安于贫贱,怡然自得。四是会裁缝而又善弹琴的荆元,他弹琴写字,自由自在,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作者以满腔热情,歌颂了这四个市井奇人的不慕功名富贵、心境恬淡、自食其力、清高绝俗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欣赏和肯定了他们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和追求精神。

他们是知识分子高雅生活“琴棋书画”的化身,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文人化的市井平民,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道路,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此外,如讲究文行出处而轻视举业的文人虞育德、庄绍光和迟衡山等也是作者所肯定的人物,他们企图以祭泰伯祠的迂阔举动,来挽回世道人心,这实际表现了吴敬梓思想中的落后一面。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