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包桧的来历(葱包桧儿的由来)


杭州风味小吃葱包桧出自一个有趣的典故葱包桧儿的桧...

葱包桧

杭州风味小吃葱包桧出自一个有趣的典故。葱包桧儿的“桧”,据说是指秦

桧。公元1142年,民族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杭州百姓十分痛恨秦

桧夫妇。相传有一天,杭州有一家

卖油炸食品的小店,捏了两个人形的面块比作奏桧夫妇,

将他们捏到一起,用棒一压,投入油锅里炸,嘴里还念

道:“油炸桧”吃。这就是油条的来历。后来在此基础上

发展为杭州风味小吃——葱包桧。烹调时,选用上白粉

制成春卷皮(或叫薄饼)再裹上油条、葱段,在平底锅上反复压扁,直至烘烤到

金黄色,再抹上竦酱或甜酱就可以

吃了

飘香依旧——东坡肉

关于东坡肉有着很感人的传说:北

宋年间,苏东坡出任杭州地方官,

发动数万民工疏浚西湖,用挖出来

的泥在西湖中筑起一道长堤,并在堤上建桥使湖水通

畅,使西湖美景重现,同时又可以蓄水灌溉,造福于

民。当时老百姓纷纷赞颂苏东坡办了一件好事。春节到

了,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喜欢吃肉,于是不约而同地给

他送来了猪肉、黄酒。苏东坡收到这么多的猪肉和黄

酒,觉得应该与疏浚西湖的数万民工一起分享,于是吩

葱包桧的来历

咐家人烧好后送给民工。家人误听为酒、肉一起烧,结果烧出的肉特别香醇美

味,一时传为佳话。百姓盛赞苏东坡的为人,也仿效他独特的烹调方法。从此以

后,以这位大文学家命名的“东坡肉”,成了杭州的传统名菜。

东坡肉以黄酒加酱油、香葱、姜、糖作汤水,放在密封的砂锅中用文火焖烧,

这样烧出来的肉油润鲜红,酥烂如豆腐而不碎,味道香糯而不腻口。

炸响铃"的传说

“炸响铃”又叫“干炸响铃”,是杭州菜馆、酒家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菜,

采用杭郊泗乡生产的豆腐皮,卷入精细脊肉末等烹炸而成。据说,古时这个菜出现

时,不是现在这个形状,也不叫现在这个名

称。后来喜欢这个菜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它开

始崭露头角。一次,有个豪杰进店点这道菜下

酒,不巧豆腐皮刚刚用光,但他一定要吃这个

菜。他听店主说原料在泗乡定制,于是马上出

店跃马挥鞭,没多久就把豆腐皮买来了。厨师

非常感动,就为他精心烹制,还特意把菜形做

成马铃状,来纪念他爱菜心切,驰马取料这件事。因此,后人称这个菜为“炸

响铃”。

“叫化童鸡”的来历

“叫化童鸡”,杭州传统名菜,包含着一个离奇的传说: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封建王朝横征暴敛,老百姓被压榨得

家破人亡,流落街头,沦为乞丐。有一天,一个流落到江苏

常熟的乞丐,饥寒交迫,体力不支,昏倒在地。他的难友为

了救他,在露天拾柴燃起篝火,让他取暖,又把同伴仅有的

葱包桧的来历

一只鸡拿来,准备烧给他吃增加营养。可是,当时没有工具

无法烧制,大家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急中生智,提议索性因陋就

简,用烂泥把鸡包起来,把泥团放在篝火中煨烤。说罢,他们一边拾柴,一边煨

烤,忙了整整半天,总算把鸡煨好了。敲开泥团时,不仅鸡毛粘在烤干的泥团上随

之脱落,而且出乎意料,鸡煨烤得特别好,香味四溢,附近的村民闻香而来。后来

杭州的许多菜馆纷纷仿效,并称之为“叫化童鸡”。

"龙井虾仁";

“龙井虾仁”选用活大河虾,配以清明节前后的龙井新茶烹制,虾仁肉白、鲜

嫩,茶叶碧绿、清香,色泽雅丽,滋味独特,是

一道杭州传统风味突出的名菜。

有人说,“龙井虾仁”的创制可能受到宋代著名

文学家苏东坡一首词的启发。苏东坡调到密州(今

山东诸城)时,作的《望江南》中有一句:“休对

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古时候,有寒食节不举火的风

俗,节后举火称为新火。这个时候采摘的茶叶就是“明前”茶,属龙井茶中的最佳

品。人们从苏东坡的词联想到这个季节中的时鲜河虾,于是以新火烹制了“龙井虾

仁”,一试果真味道鲜美,于是这个名字从此流传下来。

究竟“龙井虾仁”是不是这样来的,因年时间久远,所以已经无法考证了,但

这样的传说更让这道名菜增加了一分传奇色彩。

猫耳朵

“猫耳朵”是“知味观”的传统名点,

用上白面粉制成精巧的“猫耳朵”形状的面

瓣,配上鸡丁、火腿片、干贝、香菇、笋片

葱包桧的来历

等佐料,入锅烹煮而成。装入碗里以后,鸡

丁就好像琥珀、火腿则像玛瑙,与白玉似的

“猫耳朵”相映成趣,滋味鲜美,深受人们

的喜爱。

据说,当年知味观的一位大师傅在他的

穷朋友家吃“麦疙头”,脚旁一只小猫却纠缠

不走。于是他去捉猫,抓住了猫的耳朵。因

为猫耳朵又小又薄又美观。这位师傅从这里受到了启发,想到:如果把粗厚的

“麦疙头”改做成猫耳朵形状,可能会好吃。他回到店里一试,果然受到顾客们的

欢迎,于是“猫耳朵”就名传千里了。

宋嫂鱼羹

杭州的传统名菜。这道以鲜桂鱼和鸡蛋为主料的名菜,自南宋初驰誉至今,已

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这个菜原来出自当

时一位民间妇女宋五嫂之手,她在一次制作时不

小心碰翻了酒瓶和醋瓶,酒和醋倒入锅中,鱼和蛋

也煮成糊状,却意外发现非常鲜美。以后她就以这种方法烹调并拿到市场上

卖,深受人们的喜爱,还得到了当时皇帝的赏识。从此“宋嫂鱼羹”美名远扬,成

为驰誉京城的名肴。后来经过发掘整理,经过历代名厨的改进,至今它的味道更加

鲜美了。

吴山酥油饼

吴山酥油饼选用精白面粉为原料,加入食油和成油面,经

过造型后放入油锅炸成。食用时,加上细绵白糖。做好的酥

油饼酥香松软,层层叠叠,色泽金黄,脆而不碎,油而不

腻,又香又甜,入口即化。这种饼在吴山一带经常有供

应,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游吴山时曾经品尝过。老百姓称它

为“吴山第一点”。

西湖莼菜汤

主要产于西湖的莼菜,又名马蹄草,水莲叶,很早

以前就是我国的一种珍贵水生食品。相传清乾隆皇帝

巡视江南,每到杭州都必须以莼菜进餐。莼菜不仅味道清香,营养也很丰

富。

采用莼菜作原料制成的佳肴有西湖莼菜汤、莼菜

黄鱼羹、虾仁拌莼菜、莲蓬豆腐等,其中西湖莼菜汤

被列入杭州36种名菜之中。

“西湖醋鱼”的传说

“西湖醋鱼”又叫“叔嫂传珍”。相传古时

候姓宋的两兄弟,满腹文章,很有学问,隐居

在西湖以打鱼为生。当地恶棍赵大官人有一次

游湖,路遇一个在湖边洗衣服的妇女,见她美

丽动人,就想霸占她。派人一打听,原来这个

妇女是宋家大哥的妻子,就用阴谋害死了宋家

大哥。这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愤,两人一起上官

府告状,企求伸张正气。他们哪里知道,当时的官府是同恶霸一个鼻孔出气

的,不但没受理他们的控诉,反而一顿棒打,把他们赶出了官府。回家后,宋嫂要

宋弟赶快收拾行礼外逃,以免恶霸报复。临行前,嫂嫂烧了一碗鱼,加糖加醋,烧

法奇特。宋弟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样子,”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

葱包桧的来历

想让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老百

姓受欺凌的辛酸,也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弟弟听了很激动,吃了鱼,牢记

嫂嫂的话而去,后来,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把那个恶霸惩办

了。可这时宋嫂已经走了,一直查找不到。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间吃到一个

菜,味道就是他离家时嫂嫂烧的那样,连忙追问是谁烧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杰

作。原来,从他走后,嫂嫂为了避免恶霸来纠缠,隐姓埋名,躲入官家做厨工。宋

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兴,就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

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这个菜,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

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

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诗的最后一句,指的

就是“西湖醋鱼”的传说。

西湖藕粉

西湖藕粉是杭州的名产。但它不产于西湖,而主产于杭州艮山门外至余杭塘栖

一带,以余杭沾桥乡三家村所产的藕粉最为出名,所以西湖藕粉又称“三家村藕

粉”。这里种植的藕具有孔小,肉厚,味甜,香醇的特点,加工制成的藕粉,呈薄

片状,色泽白里透红,取一点放在两指间捻一下,呈肉红色,别处所产藕粉则为白

色。这是识别三家村藕粉的最简单的方法。

三家村种植的藕有尖头白荷,野白荷,柴荷头,红荷莲等10 多个品种,以尖

头白荷加工藕粉最佳,每担鲜藕可制藕 粉10 斤。它的加工须经过洗藕 ,磨藕 ,

过滤,沉淀,干燥等过程。由于选料严格,加工讲究,藕粉质量较好。西湖藕粉经

冲泡后,晶莹透明,香气四溢,清新可口,不仅能充饥,而且是一种滋补品。它除

含淀粉,葡萄糖,蛋白质以外,还含有钙,铁,磷以及多种维生素,既易于消化,

又有生津,清热,开胃,补肺,滋阴,养血的功效。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