晷景(晷景)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管弦

百家姓,荷。

荷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浅水中,地下根状茎叫藕,种子叫莲子、菂,莲子心叫薏,均供食用。花叫荷花或莲花,叶叫荷叶或莲叶。

荷也叫莲、芙蓉、芙蕖、菡萏。“菡萏,函合未发之意。芙蓉,敷布容艳之意。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菂者的也,子在房中点点如的也。的乃凡物点注之名。薏犹意也,含苦在内也。”

以荷为姓,得荷的各种特质,有美,有爱,有情,有义,有担当。

荷之绚美

荷,是比人类进化史还要久远的存在。

大约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气候恶劣,只生长着少数生命力极强的植物。那时,就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的水生植物,在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中国的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都有莲属植物分布。

经过漫长的地理变迁和物种进化,原始人类出现了。为了生存,他们采集野果充饥,发现“荷”的野果和根节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这种野果和根节就是莲子和藕。原始人类食用过莲藕的证据,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房基遗址里得到证实,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约公元前11世纪,中国进入西周,荷也在这时期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周书》中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的记载。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史中,荷花、荷叶、莲子、莲藕一直伴随着人们,长在人们的眼里和心中。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荷,以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以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被赋予美丽、高洁、旺盛、美好的意义。

古往今来,很多有慧心慧眼的人懂她爱她。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用智慧之笔,将她的成长和样貌娓娓道来:“六七月开花,花有红、白、粉红三色。花心有黄须,蕊长寸余,须内即莲也。花褪莲房成菂,菂在房如蜂子在窠之状。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至秋房枯子黑,其坚如石,谓之石莲子。八九月收之,斫去黑壳,货之四方,谓之莲肉。冬月至春掘藕食之,藕白有孔有丝,大者如肱臂,长六七尺,凡五六节。”荷,贯穿于春夏秋冬,光彩照人。

(清)石涛《墨荷图》轴

早在黄帝时期,人们就以荷为地名,称为荷丘。后来,轩辕氏第九代季连后裔楚顷襄王熊横封其一个儿子的食邑也叫荷丘,后代则以封邑为姓氏,称荷氏、荷丘氏、丘氏。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荷氏、何氏、丘氏,这支丘氏中后有改为邱氏者。荷姓、荷丘姓、丘姓的诞生完全是因为荷。

荷丘里的荷,自是美不胜收。荷氏后裔中,有一个非常爱荷的人,在荷塘边搭建房屋,日日与荷相伴。春闻香叶,夏享美花,秋食莲子,冬品藕汤。经他的妙手,荷的每一部分,都被美美地用在四季当中。他喜欢流连荷间,那荷,布满他的领地。人们尊称他为荷主。

荷生来就优雅而高贵,宛若始终流淌在世间的隽永深长的旋律,优美而灵动地起调、长音、回旋、环绕,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荷之担当

作为植物,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地位是没有谁能够媲美的。

神仙爱荷、诗人爱荷、画家爱荷,荷一直是中国人非常喜欢描绘的对象。荷可以是婀娜多姿的仙女,也可以是清廉的君子,她的身上具有人们赋予她的一切美好的品质,人们都会以荷花比喻品节高尚的人,

于是,荷担负着传播健康和美的重任。她确实还有“担负”之意,与“何”相同。“何”的本字是“荷”,为“担荷”之“荷”的本字。“何”是会意字,像人用肩担物之形,“何”还有另一种读音:hè,西周时期,在人身与所荷物之间增入“口”繁化。战国时期,人形简化掉所增之头,与所荷之物割裂,形体分离成“亻”“可”两部分,小篆、隶书、楷体承之,“何”假作疑问代词,使用频率高,遂借“荷”表示本义,以“何”专表假借义。“荷”作担负之义时,念第四声hè,与表植物时“荷”有区分。

所以,荷丘也作何丘。“丘”是“自然村落”之意,在当时楚国是一个基本的人居环境单元。后来,荷丘与何丘分别成为地名,有了荷丘、何丘,均在今湖南长沙一带。荷丘、何丘都是村落,两村紧挨,所以在史籍中常混为一说,荷姓、何姓也就此诞生。

晷景

(清)傅山《墨荷图》轴

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就本是叫荷仙姑的。明代吴元泰所撰《八仙出处东游记》写到八仙之中,“唯有一女,手捧莲花,出尘绝艳”,是谓仙姑。

何仙姑是有原型的,其名何琼,大约在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湖南零陵(约为现湖南永州)。据传,何琼出生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白白胖胖、扎着小辫儿、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进入何家。

零陵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嶷山。零陵城正是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的云母山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溪中长有荷花。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灵秀聪慧,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嘱咐她吃下,就转身不见了。吃过蟠桃的何琼回家后,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精力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采集和服食云母,教她辨识和使用各种药草。何琼遵照他的嘱咐,学着采食云母和其他药草,渐渐感觉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她采摘山中的各种花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并预测人事,为百姓排忧解难。荷也是她常用的药草。久而久之,周围的人都亲切地唤她何仙姑、荷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当中的第一位神仙,何仙姑把荷与何的意义发挥着,肩负着救助苍生的重任。荷与何同用,背负、承受着天下之重任。

荷之平和

中国的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荷文化,渗透浸染在食品、医药、农业、经济、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还因为“荷”“和”谐音,符合中庸之道里“中和”的思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与“和”紧密不分的荷花被赋予和气、和平、和谐、和合、和好、祥和等寓意。

晷景

(宋)《鹡鸰荷叶图》页

荷以圆融之形,昂然于天地之间,生长于四季之中。她怀着“和”的内涵和理念,为“和”定下基调和参照,成为人们心中长久的光。因为荷,还产生了和姓。早在远古时期的祝融氏,就出现了掌管天地和四季的“和”之官职,祝融氏重、黎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羲、和的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遂以其官职称谓“和”为姓氏,称和氏,和姓就此诞生。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和姓,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

关于羲、和,也有不同的解释。唐初经学家孔颖达作疏解释:“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而有的古籍将重、黎当成一人,写成重黎;将羲、和当成一人,写成羲和。

羲和成为一人时,就有了另外的故事。羲和的原始形态来源于远古神话,其原型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天台山,海水从南边流进这座山中。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羲和国。国中有个叫羲和的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羲和,最先以日母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的面前,是人类光明的缔造者,是太阳崇拜中至高无上的神,是日月的主神。

尽管在古文献的基础上对“羲和”之说有种种歧义,但不可争辩的是她的日母形象。她成为原始人类心中理想的太阳崇拜对象,为人们塑造了一幅令人充满想象力的御日图:羲和每天不慌不忙地赶着龙车,掌握时间的节奏,驱使着太阳前进并和太阳一同起落,她为十子“准备光彩夺目的龙车”“看着十子消失在蒙谷,再驾着龙车,在已经变得清凉的夜空中,掠过群星和云彩,朝着汤谷赶路,去迎接下一个当班的太阳”。

身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太阳神,羲和还肩负着观测日月之象、“以主四时”的天文历法任务。可以说,羲和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历法制定者、管理天文的官,属于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艺文类聚》五卷引《尸子》曰:“造历数者,羲和子也。”《世本·作篇》也说:“羲和作占日。”宋衷注:“占其型度所至也。”清代文献学家张澍按:“占日者,占日之晷景长短也。”羲和承担了文化功能,有着担负和使命,且那份担当,也如荷一般,圆润、饱满、厚重。

更可贵的是,羲和格外喜欢荷。在赶着龙车御日的间隙,她都不忘采摘清晨带露的荷花,来敷面美容,以驻颜益色。荷含有丰富的营养,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羲和还将初放的鲜嫩的荷花用开水泡饮,其汁翠绿清香,有清暑解热和生津开胃之功效。

羲和的眼里、手中,荷与和,融和得美妙。荷与和,便在平和之中,展四季之风华。(责编:沈沣)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