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痰机(排痰机使用方法)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自现代医学中的重症监护室(ICU)诞生以来,在滴答滴答的仪器声中,无数重症医生手握“利器”从死神手中“抢人”,ICU也逐渐发展成为更规范、更专业的重症医学学科。

在10余年的砥砺奋进中,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四医院”)重症医学科从建科之初7张床位的“小科室”一步步成长为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也培养了一批批素质过硬的重症人才。2023年12月6日,正值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挂牌2周年,在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紧密协作下,重症医学科也正向着下一个目标迈进。

10余年砥砺奋进

从7张床到省临床重点专科

起初,科室只是拥有7张床位的ICU,直到2013年7月,省四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备案,学科建设逐步走上了快车道。

“当时为配合医院申报三级乙等医院,ICU增加了3张床位,并有3台呼吸机。”省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林峰主任医师是科室的“元老级”成员之一,他介绍,2013年科室只有4名医生,其中2人接受过重症医学专业培训,其他两名医生是从急诊科等其他科室抽调来的。

随着科室的逐渐发展,2015年至2023年,科室陆续引进了来自四川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各地的重症专业人才,重组起一个专业、稳定的团队,撑起了这个被誉为“患者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科室。目前,科室已成为具备先进的救护设备、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娴熟的急救操作技能以及灵活的处置应变能力的重点专科,现有医师6名,护士17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6名,中级及以上职称12名,平均年龄31岁,是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质量优、作风纪律严且充满活力的医护团队。

排痰机

重症医学科团队成员

2022年,省四医院重症医学科获批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参与四川省二、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经历了10余年的砥砺发展,省四医院重症医学科从最初的“监护室”,成长为了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善其事利其器

守护患者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重症医学科,被视为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负责集中救治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重症患者,为他们及时提供系统、持续、高质量的监护和救治。面对日常繁重的重症救治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医疗和护理知识、娴熟的急救操作技能以及灵活的处置应变能力,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多面手”。

重症医学科黄钰主治医师表示:“我们医院和其他医院不太一样,病人几乎都是老年人,ICU的病人平均年龄在八九十岁,年龄最大的有101岁。”的确,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病情复杂多变……每一个问题和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拼尽全力保障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虽然患者都有自己的主管医生,但我们要求所有的医生都成为每个患者的‘主管医生’,医护人员每天一起讨论、解决患者的临床问题,让ICU医护团队最大化服务每一位患者。”林峰主任介绍,这样做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有力的医疗支持,还能让团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综合技能。

他表示,除了医疗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更是重症医学科不可缺少的“武器”。目前科室有中央监护系统、中央空调以及空气消毒系统,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配备有全进口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心电除颤仪、心电图机、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营养泵、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微量血糖仪、降温毯、震荡排痰机等先进的监护抢救设备,并配有带有囊上吸引的气管导管、气切导管,能为抢救危重病人提供重要保障。在危重病人器官功能支持、重症感染治疗、临床营养、内环境紊乱纠治及危重病人转运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排痰机

重症医学科护理单位团队

用好华西资源

实现共建共享融合发展

2021年12月6日,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合作共建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签约暨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揭牌仪式顺利举行,这是进一步促进华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为辖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的重要一步。

2年来,双方坚持“三个共建与共享”,即管理共建与共享、业务共建与共享、信息共建与共享,形成共建共享的校局合作共同体,逐步构建结构完善、融合发展、优势突出的校局合作模式。

在重症医学领域,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已参与四川省二、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将与华西医院建立重症临床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智能化的床旁专业监护设备信息的全面采集,对ICU患者进行全救治链统筹管理,助力持续提高重症医学科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和救治水平;通过精准培训,将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人才送至华西医院进行培训,由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导师带教,全面参与导师所在医疗组的临床工作,由导师负责对参训人员进行1对1,手把手教学;同时还通过远程会诊、远程查房、全时监测等方式,连接两院重症医学科,让患者在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也能享受到华西医院专家的服务。

以解决患者问题为导向

鼓励科研创新

在临床中,创新的本质是以解决患者问题为导向,这就离不开科研创新。

2013年,省四医院重症医学科创立之初时,唐飞舸副主任医师就在这里工作了,如今他不仅是临床技术上的前辈,更是科室的专利发明“达人”。

在临床工作中,唐飞舸发现目前使用尿管进行排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据行业标准推荐为持续夹闭,定时开放尿管,但如果在未开放尿管的时间段内,患者膀胱内尿液一旦过多,尿液对膀胱的压力过大,容易导致肾功损害,甚至膀胱破裂,故未能应用于临床;二是基于临床沿袭的方式,持续开放尿管,尿管持续引流三天以上,绝大多数都会发生尿路感染,甚至膀胱痉挛等。为了解决这种两难的矛盾,他提出了一种间歇性开放尿管的辅助装置,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目前我总共有3项专利,以后还会继续在临床中寻找灵感。” 唐飞舸介绍,除了医院层面的鼓励外,科室还制定了科研创新相关的激励制度,鼓励医护人员进行科研创新。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近5年来,科室取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正在申报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科研论文19篇,荣获四川省医学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排痰机

医护人员在ICU为患者过生日

将心比心

ICU更要有温度有人情

与其他科室不同,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一般抵抗力低,再加上病情危重需要应用更多创伤性的检查和治疗,身上往往存在各种救命的管道,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家属在陪护和探视过程中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和发生管道问题等不良事件,根据规定,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家属能够探视的时间非常少。正因此,一提到ICU很多人都觉得冰冷可怕,但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周洁却对此有不一样的认识,她说:“在ICU,人文关怀比医学关怀更重要,我们不仅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还要建设有温度的病房。”

排痰机

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和家属视频通话

2022年1月15日起,护士长周洁召集科室高年资护士,发起了“隔空探视”,同时建立“专属家庭护理反馈微信群”——通过“线上探视”的方式与患者家属分享患者在ICU的动态,他们为患者读报纸、帮患者和家人视频互动等,还在微信群宣讲疫情防控知识,家属们则在群里和护士们咨询情况、沟通交流。此举获得大量患者家属点赞。

成都市民张先生的父亲在该院ICU住院。“入院放心,进院顺心,出院开心。”张先生说,他100岁的父亲在年初的时候转入ICU,没想到头一天他就被拉进这个护理反馈群。“父亲想我们了,我们想父亲了,护士会帮我们视频通话,每天给父亲喂饭、按摩、交流都能在群里看到视频,有时不方便送餐,群里的护士妹妹还帮忙在网上点餐,我们真的很放心。”

在生死之间的那道门前,“死神”不断地给这群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出难题,而他们手握“利器”,不言放弃。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带给病人希望的地方。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