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软(软日完软)


探讨“五迟”、“五软”、“五硬”的病名沿革,应用“五迟”、“五软”、“五硬”规范脑性瘫痪的中医病名、临床表现等,本文经过对儿科相关古籍中描述本病症候的段落整理,研究其中医确切病名的原始出处和记载,充实和完善中医描述脑性瘫痪的病名体系,确立定名规范。

【摘要】 探讨“五迟”、“五软”、“五硬”的病名沿革,应用“五迟”、“五软”、“五硬”规范脑性瘫痪的中医病名、临床表现等,本文经过对儿科相关古籍中描述本病症候的段落整理,研究其中医确切病名的原始出处和记载,充实和完善中医描述脑性瘫痪的病名体系,确立定名规范。

【关键词】 五迟; 五软; 五硬; 脑性瘫痪/诊断; 医学,中国传统; 儿童

现代医学脑性瘫痪的定义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本文着重于寻找因难产窒息,父母精血不足等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当,脾肾两虚,精血化生不足所致的发育的落后、障碍和姿势异常的相关古籍描述。

中医命名疾病是由病因、病位、病机等抽象因素综合抽象而成的,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复杂,经过对儿科相关古籍中描述本病证候的段落整理,研究其中医确切病名的原始出处和记载,充实和完善中医描述脑性瘫痪的病名体系,确立定名规范。

1 儿科相关古籍中对于“五软”的描述

1.1 “五软”释义 宋代之时,软证多与迟证并论,与疳疾、营养缺乏和脾虚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二·五气论》分“五气论”描述“语晚、行迟、肉瘠、解颅”,认为“心气虚而语晚,肝气微而行迟,脾气弱而肉瘠,肾气怯而解颅”,虽无“软”字样的出现,但是已认识到小儿先天之心、肝、脾、肾之不足导致发育的迟缓和落后,实际是在定义现代医学脑性瘫痪的复杂证候。

至明初《婴童百问·卷之三·五软》应用“五软”之名,认识五软之证的病因“胎风病后软”,指出了“五软”在婴儿时期就可以有所表现,提出五软病名“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提倡以钱氏地黄丸补肾治疗,认为五软病程较长,预后不良。至近代《儿科要略·弱症》提出了“五软,谓头项软、手软、脚软、身软、口软是也”,“五软”定义沿用至今。

古籍中描述“五软”为先天禀赋不足“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表现出“头项软、手软、脚软、身软、口软”,与脑性瘫痪所表现病象相合,所论“五软”为其中医病名之一,具体论据见下。

1.2 古籍行文中“五软”病因体现“胎禀不足”的思想 元代《活幼心书·卷中·五软》始有“五软”之名:“戴氏论五软证,名曰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 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充,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 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较为详尽的描述了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为六淫邪毒所染,病变以脾气伤损为要,日久或甚者常累积肝肾气血,而致小儿发育迟缓,体弱无力。

1.3 古籍行文中“五软”治疗体现“治痿独取阳明”的思想 明代《保婴撮要·卷三·五软》:“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此五者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强,肢体痿弱,源其要总归于胃。盖胃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其五软描述为脑性瘫痪之软瘫范畴,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