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括(括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多年以后,辛弃疾面对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会想起自己生擒张安国的那个遥远的黎明。

他还不知道,自己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竟会那么早的到来。

那一天快意恩仇,大获全胜的辛弃疾,令人想起23年前,同样勇猛的岳飞将军。

不平衡和不平等的盟约只不过是战争篇章中的标点。所以在1140年,完颜宗弼(他更为人知的名字是金兀术)撕毁盟约,对犹豫不决心存侥幸的南宋发起了进攻。南宋朝野上下为之震动,岳飞再次迎战,挥师北伐。他收复郑州、洛阳,攻破郾城、临颖,大军所至,势如破竹。当然后来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宋高宗、秦桧力主求和,岳飞接到了“措置班师”的诏令,跟着十二道“金字牌”,让岳飞不得已下令退兵。

岳将军孤立无援,回到故土,等待他的却是莫须有的罪名和牢狱之灾。

就在那一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历城(今济南)。而那里已经被金国占领多年了。

两年后,岳飞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他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却在时局里折戟沉沙。岳飞被害六年后,金兀术病逝。这两个老对手生前为南宋和金国奠定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局面,使得之后的几十年间两国都在冲突中维持对峙;他们的死亡带走了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世代,那时人们还以为战争很快会彻底结束,但是没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短的是人生,长的是历史。人民在反复的战乱中四散流离,而出生于官宦家庭,自小衣食无忧的辛弃疾,已经算是命运的宠儿。

1149年对于金国来说是个动荡之年。对外与南宋的战争还在持续,在金国内部也不太平。在这一年,年轻的完颜亮兵变谋反,杀死了金熙宗,即位为帝。他是金太祖长子完颜宗干的庶子,但他自小就聪明有野心,庶子又如何,皇帝还不是有能力的人当?

金国朝臣对金熙宗的不满也由来已久。他刚上任时勤政宽和,很快就变得刚愎自用,甚至滥杀无辜。一次他设宴,逼迫一个大臣喝酒,大臣实在喝不下,只得逃跑,金熙宗就将怒气发泄到旁人身上,非打即骂。而这些人都是金国贵族,哪里受得了这种屈辱?于是几个大臣合计,决定废掉这个暴君,完颜亮就是主要参与者。他带着驸马都尉唐括辩等人谋划这件事,一次讨论正酣,他问唐括辩:如果大事已成,谁来即位?

唐括辩回答:胙王常胜怎么样?

完颜亮说:你再想想。

唐括辩说:邓王子阿楞如何?

完颜亮说:不可,他与太祖血缘太远。

唐括辩这才明白过来:难道你有称帝之意吗?

完颜亮含糊地回答: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我只能取而代之。

那时完颜亮才27岁。只觉得一切都唾手可得,只要他想。

于是他们开始了行动,到了这年的十二月九日夜晚,万事俱备,他们打开所有宫门,带刀冲入寝殿,杀死了金熙宗,一夜的混乱之后,众人拜完颜亮为皇帝。

然而完颜亮这个皇帝当的艰辛——他靠着暴力血腥夺取了这一切,也只得以暴力血腥来维持。但杀戮无穷尽,反抗也无穷尽,夺位12年来,完颜亮统治下的金国矛盾重重,为了分散国内的反对力量,1161年,已经是中年人的完颜亮再次掀起了对南宋的战争。

完颜亮自小能诗善文,喜爱汉人的文化。那时民间如此传说:完颜亮是看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的句子才起了觊觎之心,决定进攻南宋的。写出这样绝妙好词的人叫柳永。辛弃疾和他词风迥异,却在一件事上殊途同归:终其一生,他们都没有实现自己真正的志向。

完颜亮大举征兵,对百姓的压迫愈加严苛,他的战线又过于分散,在各个线路都吃了败仗,而在金国内部,本就混乱的权力集团开始分裂,在完颜亮南征之时,东京留守乌禄趁机发动政变,做了皇帝。完颜亮在败给南宋将领虞允文,不得已退到扬州后,和12年前被自己杀掉的金熙宗一样,被忍无可忍的属下杀死在瓜州渡口。

完颜亮曾侵占的地方,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成立了各种义军,这其中就有辛弃疾组织起来的队伍。

辛弃疾带领着两千人的义军军队,正走在去投奔耿京的路上。

耿京本是个出身山东的农民,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侵后,他和当地百姓不堪忍受完颜亮的残暴统治,就联络李铁枪等6人打起了抗金大旗,队伍很快扩大,覆盖的范围也变得更广。声名在外,引得许多其它地方的起义队伍都来会合投奔,辉煌时竟然有十万人之多。辛弃疾正是慕名而来。

耿京与辛弃疾一见如故。任命辛弃疾为大军的“掌书记”,还将自己的大印交给他掌管。

辛弃疾从此就在耿京军中练兵。放眼望去,兵营在群山掩映之中,隐蔽而险要。辛弃疾时而与耿京,贾瑞等人商讨战争事宜,时而亲自下场,给新兵传授自己苦练多年的好武艺。操练声,刀剑声,号角声,马的嘶鸣,有人在此地奏起了战曲,有人在远处高声地应和。已到秋天,营地沐浴在鲜艳的金色与红色中,铠甲在阳光中闪闪发光。夜晚篝火簇簇,战士们传递着热腾腾的牛肉,放声大笑。

辛弃疾也许不止一次地站在山顶,于心中感叹,这样兵强马壮的军队,这样意气风发的战士,一定很快就可以攻破金军的围猎,取得胜利,收复河山,最后一统天下吧?

多年以后,这段经历无数次入梦。辛弃疾在衰老,孤苦的日子里,在襟怀未开的绝望中将那段时光反复琢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一生都在追恋这段军旅生涯,那时是与他实现人生目标最接近的时刻,那时他尚不知自己的理想会在之后遭遇怎样的重重打击,那时他还很年轻。27年后,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161年隆冬,完颜亮在兵变中被杀,金兵全线溃败的消息传到耿京大营,将士们都激动非常,辛弃疾知道,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机会来了。耿京坐拥十万大军,如果能与朝廷的正规军联合行动,岂不是双剑合璧,相得益彰?

他开始劝耿京:如今金人自顾不暇,将军也该考虑未来,咱们不如趁此机会协助朝廷,合力将金国捣灭!

耿京开始也是有犹豫的,主要是怕被朝廷利用,但辛弃疾逐条分析利弊,列举了和朝廷共同作战的好处,和不被节制的办法,耿京终于同意向朝廷示好。第二年正月,都督提领贾瑞和辛弃疾等人前往建康,面见了当时的宋廷皇帝赵构,表达了抗金的意愿。赵构正为了金兵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日夜担忧,辛弃疾他们的到来正好解决了他的困境。他当即下令,授耿京为天平节度使、知东平府,下属也各授官职。辛弃疾已完成使命,满心欢喜,向北归来。

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辛弃疾一路北上,越往前,离金国原来的统治区越近,景色越荒凉。眼看就要到耿京大营,他忽然有了不好的预感。果然,那里军旗倾倒,兵器折损。他们赶忙到附近的村庄查问,这才找到了耿京的几个旧部,然后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耿京被叛徒杀害了。

原来,完颜亮被杀后,他的堂弟完颜雍(女真名乌禄)称帝,和哥哥不同,他实行怀柔政策,革除了许多完颜亮留下的弊政。这是一个有着足够长久的野心的人,并不急于一时。他一边在国内实行新的民族政策以平息动乱,一边开始和南宋和缓关系,还对统治区内的老百姓实行安抚策略:“在山者为贼盗,下山者为良民”,只要不再反抗金兵,就可以回到家乡,既往不咎。耿京队伍里的义军们背井离乡,四处打仗,得知这个消息后难免有些心动。金国也派出了使者,想劝耿京归顺。

但那时耿京已经决意回归南宋,严词拒绝了他们。然而这份拒绝没能克制身边人的异心——一直跟随他的义军统领张安国被说得动了心。自己在金国曾占领的土地上生活了这么久,这里是他熟悉的地方,到了南宋又不知会受到什么钳制,继续跟着耿京,也只是一个部下,人生还有什么指望呢?张安国早有此想法,只是之前义端的死令他对辛弃疾和几个忠于耿京的人有所忌惮,不敢表现,如今这几个人去了建康,何不趁此机会杀掉耿京,向金兵邀功呢?

金兵使者刚走,他就暗中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得到了满意的报酬和承诺后,杀害了耿京,和金兵里应外合瓦解了义军。

南宋皇帝的委任状还在手里。可该受封赏的人却不在了。辛弃疾回忆起与耿京相处的朝朝暮暮,与战友们共同战斗的情景……对抗金兵,统一国家的大好前途竟这样毁于一旦了!辛弃疾既悲且怒。战友死得太不值得,理想破灭的也太快了。现在一个更紧迫的问题摆在眼前:是回去找南宋朝廷报告此事,还是留在这里,为耿京复仇?

这可能是他一生中做得最值得也最得意的选择——得知张安国在济州当知州后,他们决定去那里抓住张安国,为耿京报仇。

然而那时候济州驻扎了五万大军,辛弃疾这边才十几个人。仇到底要不要报,又如何报仇?

怎么看都是不可能的任务。辛弃疾一行人商量后,去找统制王世隆和魏胜手下的马全福,这两个人都是义军将领,身手不凡,他们为耿京的遭遇不平,也带来了自己的手下。然而凑来凑去,最后也只有50骑人马。能成吗?

能。辛弃疾作为整个行动的策划人,决心无论如何要试一把,因为他们有微茫的胜算:济州那里的士兵有很多是耿京的旧部,不得已归顺过去的,如果到时候有正面冲突,还可以策反他们;张安国以为大患已除,警惕性不高;金兵大营内安保漏洞颇多,只需仔细筹谋,突袭金兵大营,就有机会活捉张安国。

这天晚上,他们探查到张安国在金兵大营里与几个将军大摆宴席,知道机会来了。几十个精锐的士兵悄悄潜入敌营,无声地杀掉守卫者们,换上他们的军衣,假装在营地巡逻,为辛弃疾做策应。而辛弃疾则大摇大摆的走进营区,说自己是张安国的朋友,受邀来喝酒的。士兵们见他只身一人,也没太在意,就放他进去了。

等他掀帐进了张安国的营房时,张安国已经和金兵将领喝的东倒西歪,一时竟没反应过来。辛弃疾和策应的人一起冲进去,几下就将他们打倒在地,用绳子捆了起来。

听到营帐内的呼喊打斗声,金兵们也起了疑心,纷纷围过来。辛弃疾抓着张安国走出营帐,这些士兵中很多都是被完颜亮强征上来的农户或者耿京旧部,并不是金国人,此刻他们紧握着剑对着辛弃疾,眼睛里却全是迷茫。辛弃疾对着这些士兵说:我已经生擒了你们的主帅,而我们大宋的援兵马上就到。你们现在投降还来得及!

士兵们见他们面无惧色,都相信了宋朝大军马上要到的话,辛弃疾看到这些人有所动摇,继续说:兄弟们本来也非金国人,只是被强征才来此处,何必要为他们卖命呢?

一时间,士兵们更加犹豫,拿剑的手也有所松动。辛弃疾一行人趁此机会,骑上战马,从金兵大营全身而退。

等其余的金兵将领赶到时,他们已经跑远了。这些将领愤怒至极,带着手下在后面猛追。

王世隆看辛弃疾的马上还载着张安国,马跑的较慢,就劝他:不如现在杀掉张安国,取了他的首级,再向皇帝复命!

辛弃疾拒绝了:张安国是大宋的叛徒,应该被当众审判,斩首示众。我们堂堂正正的杀掉他,才是对耿京的告慰!

他们逃的辛苦,跑跑停停,还要不停地与追来的金兵战斗,所幸一些耿京的旧部受此感召,自动脱离了金兵,追随了他们,这样等他们回到南宋时,已有上万名汉族士兵跟随左右。辛弃疾和王世隆带着队伍,押解着张安国,马不停蹄,终于来到了杭州。后来经过审判,张安国被斩首示众。朝野上下都被辛弃疾等人的壮举所震惊。洪迈在《稼轩记》里说辛弃疾:“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以五十对五万,却通过精密谋划和过人胆识抓住叛徒,全身而退。难怪辛弃疾对这段经历如此得意,因为它太痛快,太神奇,太雄壮了。而这时,辛弃疾才23岁。多年后,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三年中,他一天也没忘记。没忘记那个在山林间与金兵周旋,疲惫不堪却热血沸腾,雄心勃勃的自己。他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无数次突破金兵防线,这次又以如此传奇的方式抓住了叛徒,今后的抗金事业,一定会由自己引导吧?

人生的起点太高,会让人对往后的时日过分期待。23岁的辛弃疾以为自己很快会获得重用,杀敌建功,想象中的未来给他的青春投下亮丽的光影,那是一个看似真诚的承诺,关于一切会越变越好。

然而南归之后不久,当时和辛弃疾一道过江的义军们就被解散了,皇帝并没有进攻金国的打算。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这只是一个地方小吏,没什么实际权力。

而在以后的人生中,他一直起起落落,也登上过高位,与自己的抗金目标几乎一步之遥,也曾被贬谪,无所事事,只能看书写词,聊以自慰。虽然无论何时辛弃疾都没忘记自己青年时的志愿,执拗着想去实现它——收复河山,收复河山。然而无论他怎样努力,依旧没能获得真正的机会。晚年辛弃疾退居之后,写了这样一首词回首往事: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追往事,叹今吾。

23岁的辛弃疾手提着叛徒走出营房,迎来了自己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他还以为这不过是一部巨著的起点,并非高潮,最好的篇章应该在几年之后,他会收拾旧山河,完成统一家国的宏愿,解救战乱中的百姓。

谁知那就是最华彩的一幕了。以后的岁月,尽是反复的希望又绝望,升起又破灭。

但此刻,23岁的辛弃疾还不知道那些。只听得耳边角声四起,马蹄翻腾。晚风卷起战袍,一路林声飒飒。他朝着南方星夜兼程,想着无限的未来。

大哥大嫂过年好

唐括

42王江山专栏

42,出自《银河系漫游指南》,意为宇宙最终的答案。

唐括

{ 苔原·Tundra }

“一个二十几岁,没有工作的年轻人,

往往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作家。”

而一群这样的年轻人,

往往会组成一个创作小组。

_____________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