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餐是左手拿刀还是右手拿刀(左手拿刀还是右手拿刀吃西餐)


吃西餐是左手拿刀还是右手拿刀

妹妹和她女儿生日时,说要请我们吃西餐。这可难为我了,在我眼里,西餐冷热参半,甜咸参半,最惨的还会生熟参半,这对于自小吃惯中餐热食的我来讲,第一次尝试是赶新鲜,第二次就是受折磨,能让我做出选择,我宁愿简单吃个热粥加肠粉或来个汤面,也不愿意吃一个高级优雅的西餐。只是盛情难却,加上小孩子喜好新奇,我也只好客随主便进入西餐厅,入乡随俗,勉为其难地去吃这一顿西餐。

主人家一共点了三个不同的套餐。嘿,上菜可热闹了,可谓精彩纷呈。每个套餐内容固然不同,每个单独的套餐里,又有不同的餐前小点、有不同的肉排、香肠、饮料、主食、甜品、蛋糕……不同的肉排又可以选择配不同的酱汁;不同的饮料或冷或热、或浓或淡;不同的餐前小食或甜或咸;不同的蛋糕,其造型,盛装的器皿,都不同……总而言之,一切食品的呈现,都展示着食物不同的特点,也体现着餐厅根据每个用餐客人不同的需求,通过食物张扬着客人不同的独立个性。即使那冷冷冰冰的水果或蔬菜沙拉,虽百物百味混合在一起,但进食的人,却又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口味,拌上或酸或甜的沙拉酱。这顿饭,哦,准确地说,是这顿用餐,我们没有喝酒,但我知道,一般人用西餐,都会在餐前碰碰高雅优美的高脚玻璃大酒杯互相祝福。喝过餐前红酒,然后才不紧不慢地进入吃的正题。在吃的正题进行时,有时还会根据客人的需要,伴有优美的钢琴或小提琴助助进食雅兴。我环视了一下餐厅,面积并不大,但桌子与桌子之间,却有意用各种如玻璃、绳子、木制扶手、花栏杆等简洁又让人感觉温馨与温情的半人高隔墙隔开,让人站着能通透看清餐厅景物,坐着就在半掩映中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隐私安全感。在餐厅的过道显眼处,设有一个点缀着英文的红色邮筒,邮筒大小只有我们日常投递邮筒的一半。我好奇地向餐厅询问邮筒是否能用,竟得到了服务生肯定的回答。哈哈,看来,眼前这西餐厅里的一切都很贴心地为客人而人性化设计,在这里吃一顿西餐,餐厅解决的不仅是我们肚皮的饥馑问题,还照顾着我们的个性和隐私以及人性化办事方便的实际需要啊!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点的其中一个套餐的蛋糕是用两个很小巧又很有个性的杯子盛装,一个杯子是咖啡色与奶白色的条纹相间,呈现着上大下小中间修腰的微梯形,另一个呈现的则是身穿黄衣服牛仔裤、戴着眼镜并在笑容中露着六个大板牙的可爱卡通人物形象,杯子的耳朵,就是这个卡通人物卡在腰间的那只手。两个杯子像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一个严肃,一个活泼;一个稳重少语,一个明快可人,他们一起出现,真是相映成趣,叫人爱不释手。这还不算,两个杯子上面,那堆黑色巧克力做成的黑土上“长出”的一丛绿草旁,一个穿着红衣黑裤古老英式军装的东方面孔的大眼睛男孩的军帽上,有一行细细的提示文字:个性杯子,可以拿走,前提,朋友圈。哦,好贴心啊,“可以拿走”——真是想我们所想,餐厅也很会通过两个杯子做宣传啊。

在这份愉悦的感受中,习惯了吃中餐的我,很不地道地拿起刀叉,自然不断地出洋相,先是那套刀叉像是会魔法似的,使我左右手的动作变得总不能协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我左手拿刀还是右手拿刀,切完盘内食物,都只好顺势用那没有刀尖的餐刀戳向那块切下的肉直接往嘴巴送去。儿子见了,忙提醒我进食该用左手拿叉,外甥女又提醒我吃肉排要蘸点酱汁。好了,吃意粉时,我牢牢记住先蘸酱汁捞好,再用叉子,可是,我左手拿着的叉子无论怎么小心,那些意粉好像早已算计好我似的,老从叉子的空隙间滑溜下去,总不让我捞个正着。我不想在孩子眼前丢人,急中生智,把叉子交给右手,左手一把拿过那个盛着意粉的碗,像吃饭那样端正地端起,把右手的叉子像使用筷子似的往自己嘴里扒起意粉来……

可更大的洋相却不是出在我不熟悉使用刀叉上。

按照我们中餐的传统,上菜是体现整体统一、共同进退的围餐特点,都是一盘一盘接连而上,每一盘都体现一道菜的特点,也体现着就餐者普遍期望的舌尖喜好,又都是为大家能公平共享而供奉。要说就餐者对于食物的喜恶,只体现在菜式挑选和对某些菜进食数量的多寡中。对于用中餐的茶楼酒肆,要隐秘的,就有全封闭的雅座包房,剩下的就只是体现共同饮食气氛的大厅。“食不言,寝不语”的观念只在家宅里体现,茶楼酒肆里,能引起共振的当然是围着共同的菜式的共同举动——吃,能引起共鸣的,当然是一起围餐者味蕾的跳跃。如果在大的宴席中,饮酒,必然在上菜之后,五道菜,就是过三巡酒需要的时间。在觥筹交错间,在共同进食大同菜式的酒席里,共餐者的亲情、友情就在热烈的气氛中不断发酵,进而引发更强大的凝聚力,一切的交流,一切的托付,就在推杯换盏的共振共鸣中完成。所以,在我眼里,传统的中餐吃的是一种感情的交融,吃的是一种求大同存小异的中国大传统观念。

由于我们今晚共餐的肉排、饮料、甜点、小食等等都不相同,于是在我们这群进西餐的传统中国人习惯中,相互之间,都关心着对方能否尝到、是否尝过我们各自盘中食物的味道,自然我们相互之间,也自觉、自然地把自己盘中的肉排分割出来,把杯子里的饮料分出一半来,把甜点、雪糕、小食统统分切开来,不在意对方是否介意,当然我们彼此之间也不会介意,把食物往对方盘里送的同时也接受着对方相同的馈赠。我们就这样,用求大同存小异、共分享的中国式进餐方式奇特地吃着本是显示个性的西餐……

今日,妹妹和她女儿这生日聚会西餐的用餐过程,让我洋相百出,更让我的味蕾在冷热参半,甜咸参半,生熟参半中备受煎熬。但在我出洋相和受煎熬的同时,也让我吃出了中西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更让我吃出了传统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特有深情。

作者

黎绮云

黎绮云,喜爱阅读和文学写作。中学开始,作品就在学生刊物、广州杂志、《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刊物发表。曾二十多年离别文字而在生活中漂泊,2014年因工伤被迫休假在家,又重拾文字乐趣而成为广州市越秀区作协会员,现在越秀区某街道工作。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